首页 > 养老资讯 > 政策法规 > 文章详情

北京“老老人”服务升级,构建全新养老生态圈

伴随经济发展和医疗水平提高,中国人越来越长寿,我们身边的“老老人”,即80岁及以上高龄的老年人也越来越多。“老老人”基本生活需求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影响他们的晚年生活质量。10月9日,北京市民政局等十一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老老人”服务保障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在六个方面推出20条措施,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统筹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进一步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广覆盖、高质量、社会化、可持续的养老服务新机制新模式,提升“老老人”服务保障水平。

北京“老老人”服务升级,构建全新养老生态圈

六个方面20条措施

此次发布的《若干措施》包括六个方面20条措施。其中,在加强“老老人”需求调查和兜底保障方面,《若干措施》提出,建立“老老人”养老需求调查和分析机制,定期发布“老老人”服务统计数据和本市养老机构平均收费价格。同时,优化“老老人”补贴津贴制度,推动补贴津贴向“老老人”中的重点群体服务聚焦。

在优化“老老人”服务设施功能布局方面,《若干措施》明确,加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统筹考虑区域人口老龄化程度、“老老人”分布等因素,精准布局养老服务中心;积极推进适老化改造,开展老旧小区养老设施补短板行动,对养老服务功能不足的地区,采取置换、购置、租赁等方式加强服务供给。

在扩大“老老人”普惠服务供给方面,《若干措施》提出,支持养老服务经营主体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发展,引入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培育一批专业化程度高、能力强、规模化运营的行业企业。同时,依托街道(乡镇)养老服务中心,织密养老助餐服务网络;鼓励养老助餐经营主体多元化、连锁化运营,因地制宜推行“中央厨房+社区配送”等模式,促进可持续发展,并打造智慧用餐场景,优化老年人支付方式。

在完善“老老人”医疗服务供给方面,《若干措施》提出,更好发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作用,健全老年人基础病等健康信息档案,优先为“老老人”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支持通过互联网等方式开展居家医疗服务。

在推进“老老人”服务专业化标准化智慧化方面,《若干措施》明确,加强对养老服务领域新技术研发、场景建设、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的政策支持,积极推进智慧养老院建设,重点支持养老机器人产业发展。

北京“老老人”服务升级,构建全新养老生态圈

政策覆盖85.5万老年人

高龄老年人和失能失智老年人是养老服务的重中之重。北京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郭汉桥介绍,为确保养老服务工作重点聚焦失能失智老年人,北京市80岁以下失能失智老年人也参照本政策执行。

来自北京市民政局的数据显示,目前北京市共有“老老人”69.8万人,其中,高龄失能老人16.36万人(经能力评估为失能老人的15.3万人、重度残疾的1.06万人),占比23.44%;高龄自理老年人53.44万人,占比76.56%。同时,还有80岁以下失能失智老年人15.7万人。为此,政策覆盖范围老年人共约85.5万人。

郭汉桥表示,“老老人”基本生活需求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影响他们的晚年生活质量。对照护者来说,“老老人”家属无论在生理、心理、工作、生活、时间、精力等各方面,压力都显著增加,“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正是这种状况的真实写照。正因此,“老老人”照料是养老服务之刚需,也是当下许多人对养老焦虑之所在。

“我们制定‘老老人’服务保障政策主要有四点考虑。”郭汉桥介绍,第一,突出资源统筹调配,坚持需求导向,把更多养老服务资源向‘老老人’聚焦;第二,突出发挥市场作用,加快培育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经营主体,通过市场机制解决好供需匹配问题;第三,突出医养协同发展,打通医疗和养老衔接环节的堵点断点;第四,突出要素支撑保障,从专业化标准化智慧化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北京“老老人”服务升级,构建全新养老生态圈

首提养老服务生态圈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此次政策创新也颇具看点。郭汉桥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若干措施》除优化“老老人”补贴津贴制度、加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深化“老老人”医养协同发展外,还提出要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供给网络,首次提出以街道(乡镇)养老服务中心为牵引,强化养老服务中心的资源统筹和服务调度功能、养老服务驿站的延伸网点功能、专业服务商的协同服务功能,推动形成共生发展的养老服务生态圈。

根据北京市民政局的计划,下一步将瞄准“老老人”和失能失智老年人的刚性需求,进一步健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供给网络,持续扩大居家照护服务供给。

郭汉桥表示,首先将加强“老老人”需求调查。建立“老老人”养老需求调查和分析机制,全面摸清“老老人”分布状况和服务需求。依托北京养老服务“一网一端一平台”,利用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实现对“老老人”精准画像和服务跟踪分析。

同时,健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供给网络。统筹考虑区域人口老龄化程度、“老老人”分布等因素,精准布局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依托区域养老服务中心,逐步整合辖区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和康复护理、助浴陪诊、家政维修等各类专业养老服务商,构建以区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为统筹,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为枢纽,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为延伸网点,加盟专业服务商为协同网点,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协同,覆盖区、街(乡镇)、社区(村)全域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

此外,还将强化居家养老服务保障。聚焦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居家长期照护服务需求,加强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和供给,规范家庭养老床位适老化改造、居家上门服务标准。强化养老机构对失能失智老年人服务供给,规范设置护理型床位,推动开辟失智照护专区,提高失能失智老年人服务保障能力。


相关资讯 更多

五部门联发指导意见: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医保,推动服务高质量发展

昨天,国家卫健委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医养结合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支持将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将治疗性康复辅助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医养结合机构主要分为养老机构设立或内设医疗机构、医疗机构设立养老机构或开展养老服务两种形式。通知明确,支持将自愿申请且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医...
政策法规

3500w失能老人照护困局:多维度破解居家与机构养老难题

“我也想停下来喘口气,可谁能来搭把手呢。”家住陕西西安的李秀娥今年74岁,常年无休照顾因病卧床的老伴。我国目前有约3500万失能老年人,占全体老年人的11.6%。据测算,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5800万左右。如何走出“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困局?过不上的“平常日子”每天早上7点起床,帮老伴擦脸洗漱,做完饭自己顾不上吃就得给老伴喂饭,抽空还得洗衣服、打扫...
政策法规

北京“老老人”服务升级,构建全新养老生态圈

伴随经济发展和医疗水平提高,中国人越来越长寿,我们身边的“老老人”,即80岁及以上高龄的老年人也越来越多。“老老人”基本生活需求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影响他们的晚年生活质量。10月9日,北京市民政局等十一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老老人”服务保障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在六个方面推出20条措施,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统筹养老事...
政策法规

社保法实施成效显著,养老金十年翻番

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日前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记者从全国人大常委会获悉,2012年至2023年,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由1686元提高到3162元。报告总结了社会保险法贯彻实施的总体情况,指出社会保险法实施总体到位、成效明显,对加强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中...
政策法规

国家卫健委:力争2027年末二级以上综合医院80%规范设置老年医学科

11月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提升老年医学医疗服务能力的通知》,提出到2027年末,我国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规范设置老年医学科的比例力争达到80%。通知提出,具备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当按照老年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有关要求,规范设置建设老年医学科,在床位、设备、人员等方面加强建设。各医疗机构要规范设置门诊诊室、病房、综合评估室,配齐老年医学科...
政策法规

14部门联手推进老年阅读,力争2027年服务体系基本完善

近日,民政部、全国老龄办、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中国老龄协会等14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老年阅读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民政部老龄工作司、中国老龄协会宣传部有关负责人就《意见》相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一、《意见》出台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我国是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2.97亿,占...
政策法规

养老动态 更多